第1416节
??虽然是来找老伴儿问事儿的,马振兴也认识,马振兴要帮姨父洗澡,周诚主动帮忙,老太太很喜欢两人: ??“你们要问的案子,我有印象。几年前老陈还没生病,有人来家里问过这个案子,这都又过几年了,我以为你们家放弃寻找了,你们等等,我去找一找。” ??马振兴姨妈去翻找老伴儿的工作笔记了。 ??陈公安有写日记的习惯,他当了多年公安,遇到过哪些没破的案子,或者比较特别的案子,他都会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。他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自己会得老年痴呆,这是一种工作总结,怕自己忘掉那些一时破不了的案子……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负责,在这个年代,像陈公安这样的人并不少。 ??陈公安一时清醒一时糊涂,今天夏晓兰和周诚显然没赶上趟儿,老爷子就没说过几句清醒话。 ??但老太太把笔记给翻出来了。 ??这件案子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就是59年国庆大阅兵那天丢了个小女孩,案发时间比较特殊,五年前还有人重新调查过这事,陈公安前后写了两份详细的笔记。 ??一份是29年前写的,一份是5年前整理的。 ??“五年前有人来问老陈,老陈也想帮忙,那时他脑子还清醒,身体却不太好了,整理出来的笔记最终也没用上。你们要还想找人,老陈这样帮不上什么忙,只有这两份笔记可以给你们。” ??老太太把笔记本塞到夏晓兰手里,笔记本本身不重,却有另一种莫名沉重的份量。 ??“我拿去复印了,把原件还给您吧,这毕竟是陈老的工作记录,对您也是意义非同。” ??老太太愣了愣,也没反对。 ??在陈家呆了一会儿,下楼时马振兴没忍住询问: ??“你们找的这是什么人啊,家里亲戚?” ??夏晓兰点头,“是我汤叔的走丢的小妹,哦,汤叔已经和我妈……” ??行了,别说了,扎心! ??马振兴知道夏晓兰嘴里的“汤叔”是谁! ??第2143章 新婚侦探夫妇(3更) ??马振兴没想到的是,他和情敌早就存在若有似无的牵连。 ??29年前,他情敌汤宏恩的妹妹在天安门大阅兵时走丢了,汤家报案后,负责此案的正是马振兴的姨父陈公安。 ??5年前,想要重新调查此案的人自然是汤宏恩。 ??当然,那时陈公安还没有老年痴呆,汤宏恩是可以和陈公安直接交流的,没机会和马振兴所长打交道……要不,马振兴五年前就该认识汤宏恩了。 ??这一刻,马振兴心中也天人交战了一会儿。 ??想到自己在两个月前经人介绍,碰上了挺合心意的相亲对象,过去的事就该放下,他还是遵从了本心: ??“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别客气,这毕竟是我姨父曾经的案子。” ??“马叔叔,谢谢您,可能还真需要您帮忙,我和周诚先研究研究吧。” ??双方在楼下分别。 ??周诚知道了这个马所长是老丈人的情敌,他吃错药了才去笑话老丈人,反而还是挺羡慕老汤的运气,连遇到的情敌都算有风度。 ??想想他的情敌……那辆骚包到极致的大红色跑车,至今还停在院子里,周诚也很是心累。 ??风度? ??风度这两个字,姓杜的恐怕都不认识。 ??跑车是送给晓兰的,态度是做给他看的,时刻提醒着周诚,膈应着周诚。 ??要不说周诚的婚假特别充实呢,两人拿着从陈公安家取到的两本笔记,回家窝一起研究去了,汤春雷以为是两个小年轻,这俩小年轻凑在一起很不好惹啊。 ??“媳妇儿,我看完了。” ??夏晓兰把29年前的日记递给他,“那咱俩交换。” ??两本都看完了,周诚重新拿了纸笔出来: ??“我们把现在的已经知道的线索整合下。” ??陈公安整理过资料,那是陈公安的思维,夏晓兰和周诚自己梳理了一遍。 ??“汤叔的妹妹叫汤友茹,1952年9月出生的,弄丢那年正好7岁,身上没有什么显眼的胎记。” ??“1959年的大阅兵是上午十点准时开始的,但在10点之前,大阅兵方队会经过的地方,就挤满了围观群众。” ??“而汤叔的兄嫂,是在下午3点左右才报案。” ??这个报案时间,让周诚停下了笔。 ??“报案太晚了!” ??报案是不太利索。 ??周诚和夏晓兰恰好都参加过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,夏晓兰是高校礼仪方队,周诚则是受检阅的部队。上午开始,中午结束,才是正常的时间流程。 ??陈公安的笔记里保留着汤宏恩兄嫂当时的笔录,他们说大阅兵刚开始一会儿,小妹汤友茹就不见了! ??3点,大阅兵都结束了,庆典也早结束了。 ??中间有好几个小时,都在做无用功。 ??周诚和夏晓兰的疑虑,陈公安当年也有过,汤宏恩兄嫂的说辞是他们急昏了头,只顾着在人群中找汤友茹,根本没想到报案的事。群众的呼声太大,他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,一直到中午都一无所获。 ??等大阅兵结束后,两人在天安门广场急得掉眼泪,在好心群众的提醒下,才想来可以求助公安——人在惊慌下,的确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,所有失踪案的前几小时,都是黄金破案时间,错过这个时间再想把孩子找回来很不容易。 ??别说在1959年没有监控存在,就是到2017年,到处都是监控,也存在盲区。 ??要是坏人拐走了孩子,几小时都跑出京城了,哪里还找得到? ??没错,周诚和夏晓兰都把所谓的走失,定性成恶意拐带。 ??被人群挤散的,一时找不到孩子,好心人后来也会把孩子送去派出所。 ??陈公安不仅留意自己的辖区,还留意京城同一时间所有的辖区,从1959年国庆到1960年秋天,汤家人自己都放弃了希望,陈公安还惦记着这案子,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,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点辐射四周区域,摸排走访了很多地方,看看有没有符合汤友茹特征的小女孩。 ??谁家原来没孩子的,忽然冒出个寄居的亲戚,忽然冒出来个女儿等等,陈公安都要亲自问一问。 ??汤友茹走失时7岁,汤家人都说她聪明伶俐,陈公安认为对方肯定能记住家人。 ??可惜,几个月的追查,一无所获。 ??陈公安不得不得出一个猜测,不管是谁在大阅兵时带走了汤友茹,一定是将她带离了京城。 ??脱离市区,陈公安自然找不到。 ??还有个可能性,陈公安的笔记本里打了个大大的“?”,是汤友茹可能遇害了…… ??夏晓兰心情沉重,不由往周诚身边靠了靠。 ??周诚摸了摸她肩头,“很难受?” ??“替汤叔难受。” ??老汤能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。 ??汤春雷都知道利用汤友茹走丢一事当跳板,自然是因为汤宏恩曾经很疼爱汤友茹,兄妹俩感情特别好。 ??汤友茹是汤家的老来女,汤家不算富裕,却也对汤友茹很宠爱。 ??汤友茹走失后寻找不获,汤宏恩的母亲受不了打击去世,从此汤宏恩就跟着兄嫂过活……后来兄嫂告发他,他下放牛棚后,季雅又提出离婚,带走了儿子季江源,老汤孤零零过了许多年。 ??所以她当时能感受到老汤那种孑然一身的暮气。 ??她邀请老汤到乡下过年,老汤一口答应。 ??不仅是为了追求她妈,是老汤自己在渴望家庭…… ??周诚揽住她肩膀,“先别灰心丧气,我们这才先开始呢,不要去想遇害的最坏结果,要假设汤小姑还活着,这29年来,汤叔找不到她,她有没有尝试过寻找家人呢?” ??如果是两三岁被拐走,多半是不记得家人。 ??汤友茹走失那年已经7岁,这年纪应该能记事了,起码能记住一部分。 ??夏晓兰打起精神顺着周诚的想法分析: ??“寻亲是人的本能,就算被拐到了很远的地方,小时候没办法做主,现在汤小姑的年纪都为人妻为人母了,应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,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她寻亲,还是自己不愿意找?” ??特别穷,特别偏僻的地方,还寻什么亲啊,为了填饱肚子就耗尽了全身力气,活着不容易! ??现在虽然是1988年了,国家去年都发行了第四版华币,华币的最大面值从十元大团结,到50元、100元大面值纸币出现,说明市场上的货币流通有这个需求……经济环境在变好啊,但穷的地方仍然不少。 ??“如果是自己主观不愿意寻亲,那原因就有意思了。” ??夏晓兰嘀咕。 ??第2144章 戏精附体(1更) ??如果是汤友茹自己主观不愿意寻亲,那背后的原因就耐人寻味了。 ??汤友茹的“走丢”,恐怕要上升到被人遗弃,或者故意拐卖。 ??当然,这都是夏晓兰和周诚的猜测,建立在对汤宏恩兄嫂先入为主不喜欢的基础上,毕竟这俩人,在动荡年代能举报汤宏恩,还带头批斗他……夏晓兰实在很难高估这两人的下限。 ??老汤同志告诉刘芬是举报和划清界线,没提带头批斗的事。 ??这个还是夏晓兰自己问出来的。 ??这事儿当初闹得也不小,夏晓兰一问,关慧蛾肯定要提点她。 ??“虽然这种情况在当时不少见,但做到哪种程度也是个人的选择。” ??关慧蛾话说的挺隐晦,算点到为止,因为儿媳妇晓兰就是个聪明人,不用说那么透彻。那时候,或真或假划清界线的人不少,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大环境的压力。划清界线很常见,不常见的是掉转头落井下石批斗,如果不是要和汤宏恩当亲家,关慧蛾也打听不到这么详细。 ??夏晓兰简直恶心坏了。 ??难怪老汤这么多年和老家没联系,这种亲人实在没有联系必要,老汤没半途被所谓的亲人祸害死,真是逆天的运气—— ??夏晓兰知道实情后,刘芬自然也知道了。 ??刘芬气得完全不想说话,半晌后才憋出一句: ??“早知道是这样,连奔丧的过场都不要走!” ??还打掉汤宏恩手里的香? ??
??